0314 小坑溪踏查遊記(文:興雅國小 李汪聰主任)
溪流生態:本土與外來魚種的交會
站在溪畔,輕輕撥開水面,幾尾魚影迅速游離。仔細觀察,溪中魚類多樣,有來自異地的吳郭魚、紅尼羅、朱文錦,也有本土的台灣馬口魚。這些魚類在同一條溪流中共存,形成一幅外來種與本土生態交錯的景象。或許,這正是台灣許多溪流生態的縮影,一場外來與原生物種間的競爭與適應。
植物豐富:構樹、白袍子、雪桐、雷公根、姑婆芋、台灣欒樹⋯
鳥類:紫嘯鶇、灰鶺鴒、金背斑鳩⋯
沿著溪流前行,兩旁植被繁盛。構樹的綠葉隨風輕搖,白袍子樹優雅挺立,雪桐點綴著溪畔,而雷公根低伏於地,展現強韌的生命力。溪岸邊還能見到巨大的姑婆芋,葉片碩大如傘,台灣欒樹的樹冠更是在不同季節展現變化。
走著走著,耳邊傳來鳥鳴,一隻紫嘯鶇從溪畔躍起,翅膀閃著藍紫色光澤。溪邊石頭上,灰鶺鴒輕快地點著頭,像是在向來訪的我們打招呼,而遠處樹上,一隻金背斑鳩安靜地佇立,沉穩地欣賞著這片土地。
⛩️ 百年福德宮與兩百年朴樹的守護
走到溪邊的一處小丘,一座歷史悠久的土地公廟——小坑福德宮靜靜佇立,已有百年歷史。廟旁,一棵超過兩百年的朴樹枝葉茂密,彷彿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。
樹冠寬闊的朴樹,枝條向外延展,像是一把巨大的綠色遮陽傘,樹根盤錯,見證了歲月的流轉。微風輕拂,陽光透過葉隙灑落,讓這片古老而神聖的土地更加靜謐而安詳。
小坑溪的這趟踏查,不僅是一場生態觀察,更是對土地、歷史與人文的深刻體驗。這裡的溪流、魚類、植物,乃至於百年福德宮與古老的朴樹,都在訴說著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