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沿革

History

海資中心於104年成立初期,計畫書中寫道:「沿著牆壁設置獨立水箱(強化玻璃),模擬出淡水及河口生態的棲息環境,飼養黑尾冬、紅尾冬、朱文錦、日光燈、企鵝燈、螢光仙子、櫻桃燈、紅鼻剪刀、黑旗等魚種。」此一段話由海洋專業人員閱讀過後,可發現問題下列問題:上述魚種除了黑尾冬為我國河口魚類外,其餘魚隻皆為水族館常見國外觀賞魚隻,教育意義不明。

我國由於山高、土地面積狹長,成就了得天獨厚的水域環境,若是養殖水生生物,當以我國各水域知名度高或是具有教育意義的生物為選擇,而不是胡亂飼養。

透過海洋專業人員規劃,107年確立以海平面高度由高至低分類魚缸水域,目前分類為水庫外來種、埤塘、溪流、溯游生物、河口大洋及珊瑚、5大缸,並且考量課程需要,設立4缸小缸飼養課程所需魚種,會依課程需要進行調整,目前缸內分別為魚虎、筍殼、保育類魚隻稻田魚及七星鱧。

魚缸介紹

Fish tank

水庫外來種缸

國家需要用水,皆設立水庫,我國最有名的水庫不外乎是南投的日月潭,水域內原有許多原生魚類,如翹嘴鮊(總統魚)為大型掠食魚類,或是 條為小型雜食性魚類,但由於引進過多外國的強勢入侵物種,如吳郭魚、小盾鱧(魚虎)、玻璃魚等,這些生物多數會擠壓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,造成瀕臨滅絕;此一魚缸要讓市民、學生認識我國水庫中的外來生物。

埤塘缸

我國為華人社會,多數華人主食為水稻,導致許多臺灣小型的水域生物出沒在埤塘或是水田中,這些生物為我國人民的回憶,卻因環境變遷,目前多數孩子皆未曾看過生物,這魚缸的設立目的為建立市民與孩子之間的橋樑,認識埤塘中的水域生物。

溪流缸

溪流為我國最特殊的水域環境,山高土地面積狹長,造成了河川溪流湍急,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魚隻多數為了生存,演化出紡錘狀的身形,用意在於可以快速地切開水流,而由於多數溪流有潭區、瀨區的分別,導致溪流魚類的體色多為背部銀色腹部白色為主,目的為躲避來自天空的掠食者,而此缸設立目的為讓市民認識河川中常見的生物,原因為目前多數家庭兒時回憶可能就是與家人前去溪邊戲水,很多生物他可能見過,但未曾真正認識他,而這也就成為此缸所要傳達的真正含意。

溯游生物缸

鮭魚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溯游魚類,但實際上臺灣也有喔!我國常見的溯游生物有蝦虎、禿頭鯊及耳熟能詳的鱸鰻,那他們跟鮭魚不一樣的地方是,他們屬於降海洄游型及兩側洄游型,跟鮭魚是相反的,那為了讓大家認識牠們,所以特別設立此缸。

海水缸(三缸)

我國為海島國家,理論上應有海洋文化的產生,但對於一般民眾,碰到海洋生物的第一件事就是問說:「這魚能不能吃」。造成海鮮文化的氾濫,又因早期戒嚴時期,多數家庭皆告知孩子不能接近海洋,實為可惜。臺灣擁有世界1/10數量的魚種,且多樣的水域地形變化,讓我國成為外國人眼中的「福爾摩沙」;此魚缸目前分成三缸,一缸為河口大洋類型生物,一缸為我國海中的花園–珊瑚礁生物,一缸則為海產生物,用意為海洋之廣大,並非僅以一缸就能表現出來,為了要培養海洋文化,需要讓民眾認識海中的特殊生態系統,進而產生愛護海洋的情懷。

四小缸

每年的課程都會有新增及更新,為對應某部分課程需要,這四小缸會不定期更換內容養殖生物,如為介紹海洋環境地形,特別養殖龜山島烏龜怪方蟹,又如為比較鱧科魚類,分別養殖魚虎及七星鱧,用以區別。

成果專區 成果專區 戶外教育週成果專區 海洋教育週成果專區 戶外教育10周年專區‌